第23章平凡的一天
1364年六月,自朱元璋剿灭陈友谅旧部后,就一直没有出去征战,而是默默的屯田安民。
这一天朱元璋难得的空闲,就在后院里叫儿子们过来,等朱标跟宋濂请假过来时就见老朱坐在凳子上拿着《中庸》在看,一旁的兄弟们都像是鹌鹑一样战战兢兢的站在一旁。
朱标一笑,就走到朱元璋左侧弯腰行礼:“儿臣拜见父王,今日父王心情不错啊!”
“标儿来了,咱今天难得清闲,一些琐事就推给李善长他们去做了!
“看来父王是要考考儿子们了?”
“哈哈哈,对,读书是很重要的,咱小时候学不起,咱这些年就是打仗都请先生教咱读书,
朱标对着老朱一拱手,然后便规矩的退到众弟弟的最左边。
他知道老朱这话不是骗人的,一般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家境贫寒,放过牛羊,当过和尚,也曾经乞讨,后来通过农民起义建立明朝,但对他酷爱读书却知之甚少。
事实上,他小时候上过数月私塾,“既就学,聪明过人”,但终因缺钱辍学,只得去给地主放牛羊。
父母双亡后,乞讨流浪淮西。淮西的游历,使朱元璋眼界大开,17岁重返寺院,“始知立志勤学”,跟几个老和尚学习佛经。由于根底浅,基础差,有些书读不懂,或不全懂,他就虚心求教,向有学问的人请教。
参加农民起义后,李善长、冯国用、陶安、夏煜、朱升、朱潇、刘基等一批儒士前来投奔,他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帮他分析形势,出谋划策,使朱元璋进一步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于是,他更加发奋学习,“时乃寻儒问道”。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经论史。
同时,“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
登基后,还特在京师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
他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去那里,“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
马上就要被父亲提问了,朱标倒是无所谓,寒窗苦读五年,加上最好的老师教导,他现在的才学按照宋濂的说法考个进士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一旁的弟弟们就不行了,趁着朱元璋看书的功夫,眼巴巴的看向兄长,小眼睛里泪水都要流出来了。
年纪尚幼的朱棣朱橚还好,才入学没多久,就算没答上来也不至于挨揍,但是朱樉和朱棢可跑不了。
想来父王特意把自己叫来想必是为了给朱棣和朱橚立个榜样了。
至于把朱樉和朱棢叫来就是要给两个小的见识一下不学习的后果。
“标儿,你给咱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标上前一步回答道: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觉得哪怕是李善长那个老东西都没有儿子说的好,说得透彻,谁说咱老朱家出不了读书种子的?
“标儿说的好!昨天汤和运来不少好东西,都放在库房里了,你进去随便挑些!”
然后就转头看向朱樉和朱棢:“咱也不指望你们俩能比上你们大哥,也不用《中庸》难为你们,就考考你们论语吧!”
过程也不用详细说,哥俩联手都是磕磕巴巴的,而且自己都没有信心,恐怕会点的都已经忘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从提瓦特开始启动 于春日热吻 盖世龙婿 精灵之摆烂大师 我靠抽卡凹人设 七十年代炮灰女配 离婚后才发现我被觊觎很久了 诸天投影 囚欢 与我摘星辰 宫墙柳 秘密 团宠郡主小暖宝 圣僧 后妈对照组靠熊在娃综爆红了 炮灰之咸鱼要翻身 离婚后我暴富了[八零] 娇瘾 拥有等价天平的我不是妖魔 润入江湖
1v1甜宠文商锦瑟在商华年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渣女,反之亦然。一场车祸,两条人命。共赴地府,却在阎王口中得知,他们有十世情缘。商锦瑟商华年你怕是没睡醒。阎王软硬兼施,苦口婆心,把俩人...
...
快穿世界中,无数任务后,白苏终于回归现实。蜗居一间,证件一张,伤腿一条。赤贫开局,做个龙套又如何这一次她只为自己活多年后名导惊喜直接进组她来还需试镜同行郁闷苏提名了看来又是陪跑影...
遍及整个世界的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大英帝国的衰落却才刚刚开始,美苏憧憬着未来的光辉岁月,知道破落贵族已经不是自己的阻碍。我并不同意他们的想法,可先拆了英属印度也并不全是坏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