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好像不对劲呀?
当然。
实际上,作为疑问词,安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怎么,怎么可能。
比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燕子和麻雀怎么可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另一种是:哪里,什么地方。
比方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皮都没了,毛又能附着在什么地方呢?
那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该怎么翻译?
你不是鱼,怎么可能知道鱼快乐?
庄子却回答:我是从濠水之上知道的。
答非所问啊!
当然,而且是偷换概念。
不信请看前面的对话: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段对话翻译过来就是: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
很清楚,这里的“哪里知道”(安知)是“怎么可能知道”的意思。而且,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他对“安知”的理解跟惠子一样。
岂止理解相同,这理解还成了逻辑前提。
前提就是,a不是b,有没有可能知道b?
惠子认为不可能。于是庄子反驳:好吧,既然我不是鱼,就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那么请问,你也同样不是我,又怎么可能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虽然有点绕,却在理。
所以,惠子要顺着说下去。
顺下去的结果是打成平手:庄子无法肯定自己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也不能肯定对方就不可能知道。然而a不是b就不可能知道b的结论依然成立。庄子便只好偷换概念,把“安”的意思从“怎么可能”变成了“什么地方”,蛮不讲理地将辩论拦腰斩断。
其实,这两人一开始就不在同一频道。庄子说“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云云,不过因为当时他自己很快乐很悠闲,这才觉得那些鱼儿也很快乐悠闲。实际上那些鱼自己是什么感觉,还真没人知道。
但,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是的,因为这就叫:
移情
什么是移情?就是在面对一个事物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比如杜牧的诗: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谁都知道,蜡烛其实无心,也不会替人垂泪,却不会有人认为这诗有什么不对。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眼里出钟馗。自己哭成了泪人儿,便看着蜡烛也像。
这就是移情。
移情甚至可以是双向的,比如辛弃疾的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哈哈,青山也像人一样。
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谈谈情说说案 重生七零搬空小日子家底下乡躺平 冒牌男友 大周权相 女炮灰,已跪地求饶 一夜倾心:云少独宠小萌妻 闪婚蜜爱:纯禽老公悠着点 风水大师修仙指南 穿成皇家小奶包,公主她被读心了 当有读心术之后 痞子混古代 时空转逆之七战巨鹿 亮剑:鬼子,时代变了 绝世侠女 侯爷宠妾灭妻:和离改嫁战神皇叔 团宠师尊,穿书萌宝逆天记 玩偶镇 奸妃在七零年代 惨死重生,将门嫡女毒翻朝野 魔佛降世,华夏武道之巅